信仰
无论是重新审视历史文明,对人类发展展现有责任感的担忧,还是从个人的发展出发,为未来的“幸福”而考虑,信仰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,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。我坚信,只要我们都开始思考,开始倾听内心你的声音,开始发掘自己所热爱的,我们就都能找到自己的理想信仰,就能改变过去的自我,找到面对残酷生活现实的精神支柱,通向内心的安宁和幸福.
务实
务实就是做人踏踏实实,做事实实在在。就是崇尚实干,讲求实效。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。务实是一种价值观,也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和工作作风。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”。务实的人不尚空谈、不图虚名、不做表面文章。务实的人不傲气,办事低调,不事张扬。做人干事如果务虚,夸夸其谈,着力做表面文章,人生事业就如同无本之木,绝无繁茂长久之可能。邓小平同志就曾多次强调,各个部门和地方,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“少讲空话,多干实事”,因为“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”。
守信
守信就是遵守信约,讲究信誉,尊重规则,不欺不诈。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、“一诺千金”、“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”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,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。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,是人们在古往今来的交往中产生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规范。与“信”相反的便是表里不一,背信弃义,虚伪欺诈,不守信用,不负责任。如果一个人经常失信,他就会失去朋友,在社会上很难立足。如果一个社会缺失了诚信,人与人之间相互尔虞我诈,这个社会将是个可怕的社会。诚信的缺失和信用危机,会成为制约人格完善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严重隐患。继承发扬守信的传统价值观,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迫切。
崇学
崇学就是崇尚学习,尊重知识,重学善思,追求真理。中华文化自古就有“耕读传家”的思想。认为:“耕”,可事稼穑,丰五谷,养家糊口,以立性命,是为生存之本;“读”,可知诗书,达礼义,修身养性,以立高德,是为教化之路。孔子曰:“君子学以致其道。”意思是说,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学习达到其目的的。古人说:“人不学,不知道;人不学,不知义”。读书能明白事理、能够承传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。读书还能变化气质,所谓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“学问深时意气平”。学习也是增长知识,开阔视野,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途径。养成崇学习惯,能为成就家业、道业、事业打下坚实的根基。“
向善
向善就是愿意做对他人、对社会有益的事,是乐善、行善、扬善。崇德向善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。“至乐莫若行善”,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,“人有善愿,天必佑之”都说明古人对“人心向善”的推崇。善的本质是“心中有他人”,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是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。善恶之别,重在存心之不同。念念为人着想是善,念念自私自利是恶。弘扬“向善”的价值观,就要求我们心存善念,生发爱心、善心、慈悲心,强化“公心”意识和服务意识。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多为他人、为社会做实事、办好事。在服务、成就他人的快乐和幸福中成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。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。
奋进
“奋”者,振作而鼓劲,“进”者,不停步,不停顿,勇往直前。鲁迅先生曾讲:“不耻最后,即使慢,驰而不息,纵令落后,纵令失败,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。”驰而不息,应该是每一个人对人生态度的解读,是一生奋进的令牌